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西洋戲劇史思辨與寫作
Speculation on the Writing of the Western Theatre History 
開課學期
108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戲劇學系  
授課教師
林于湘 
課號
Thea3202 
課程識別碼
109 31020 
班次
 
學分
1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6,7(13:20~15:10) 
上課地點
總一館210 
備註
本課程中文授課,使用英文教科書。未經同意不予旁聽。週四單週上課。
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 且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即令歷史已成定見,並且記錄在冊,一經撥開,其間的不確定性仍痕跡處處。借用傅柯的話來說,是謂裂縫罅隙,雜色斑駁/斑斕可見。曖昧、含混、多重、歧義,錯落參差。這並不僅止攸關詮釋倫理而已。誠然這些公案、懸念、特別百家爭鳴/爭議的華麗奇詭、又或是特異蒼白空缺的哀豔頹廢,盡皆折映出歷史書寫本身調度不穩定平衡的游刃有餘和捉襟見肘。從「後見之明」(也許後見仍未明)來看,倍極趣味橫生。這門課企圖藉由抽取單個截面,以再度打開(西方戲劇)歷史的某一段落,對之重新提問、反省、廓清。舉凡哲思、時代、現象、概念、劇本、劇作家、製作、空間、劇團、事件等各個範疇都可能是我們採樣、探查的始點。比起大話語的構築,我們更關注小言說的生成。 

課程目標
課程為「西洋戲劇及劇場史」的延伸。旨在引導並訓練同學摸索及開展議題、思辨研討,和學術寫作的能力。除每週規劃的特定專題外,課程亦將帶領同學細讀傅柯與巴赫汀著作。原因除此二位大家之言某個層次上最廣為人知也最為同學感興趣外,傅、巴的理論及方法學不管作為一種觀看、思考、閱讀方式,還是一種研究、敘述、批評途徑,皆充滿啟迪意義。透過本課,同學將能充分練習巧用問題導向 (problem-based) 的模式,展開討論與辯證,凸顯批判意識的微型論文寫作。 
課程要求
※ 選課同學須修畢「西方戲劇及劇場史(上)」(或下);或該學期正在修習「西方戲劇及劇場史(上)」(或下)。
※ 由於本課沒有期中/期末考試,亦無需繳交期中/期末報告,故出席聽課、參與研討、按時繳來課堂作業等為必須。
※ 一來因此課設有修課門檻,再者課程結合了實作,故不接受旁聽生。(若須破例,須經授課教師同意)。
※ 課程為隔週上課。目的在讓同學利用一週時間將前次課程所學之方法學、史觀,或理論,消化、盤整、發展成一篇小論文。課後的自主學習及應用亦甚重要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(1) Wilson, Edwin, and Alvin Goldfarb. Living Theatre: A History of Theatre (Seventh Edition). Boston: McGraw Hill, 2017.
(2) 米歇.傅柯(Michel Foucault)。《知識的考掘》。王德威譯。臺北:麥田出版社,1993。
(3) 劉康。《對話的喧聲: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》。臺北:麥田出版社,2005。
(4) 畢恆達。《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》。臺北:小畢空間出版社,2010。
(5) 隨堂講義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表現 
50% 
 
2. 
小論文六篇 
5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2  Course Introduction 
第2週
9/19  希臘專題 
第3週
9/26  希臘專題 
第4週
10/03  希臘專題 
第5週
10/10  國慶日放假 
第6週
10/17  羅馬專題 ① 
第7週
10/24  羅馬專題 
第8週
10/31  中世紀專題 ② 
第9週
11/07  中世紀專題 
第10週
11/14  文藝復興專題 ③ 
第11週
11/21  文藝復興專題  
第12週
11/28  十八、十九世紀專題 
第13週
12/05  十八、十九世紀專題 
第14週
12/12  十八、十九世紀專題 ④ 
第15週
12/19  現當代專題 
第16週
12/26  現當代專題 ⑤ 
第17週
1/02  現當代專題 ⑥ 
第18週
1/9  期末考週